在电影《甲午风云》中,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:大东沟海战激战正酣时,北洋水师的战舰遭到日舰猛烈炮击,舰上士兵伤亡惨重。而当清军发射的炮弹命中敌舰时炒股配资杠杆是什么意思,却意外发现这些炮弹都是哑弹,未能对敌舰造成实质性损伤。致远舰的管带邓世昌立即下令士兵拆开一枚炮弹检查,结果令人震惊——本该装满火药的弹筒里,倒出来的竟全是沙子。更令人愤慨的是,这批炮弹是刚刚从后方运抵前线的,显然是兵工厂在制造过程中偷工减料所致。面对此情此景,邓世昌悲愤交加,他万万没想到清政府的腐败竟已严重到如此地步。
这一情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,几乎成为人们谈论甲午海战时必提的经典场景。然而,这一说法是否确有历史依据呢?事实上,这个戏剧性的镜头完全是电影导演的艺术创作,并无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。不过导演的创作灵感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源自当时史学界普遍流行的清廷腐败亡国论观点。
关于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,后世学者总结出了诸多因素:包括落后的社会制度、国力贫弱、政府与军队的腐败、清军战斗力低下等。其中,军纪腐败问题在后世分析中最为常见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的北洋水师实际上是清朝规模最大、实力最强的海军力量。根据1888年《美国海军年鉴》的评估,北洋水师在全球海军排名中位列第九,在亚洲地区更是首屈一指,其战斗力不容小觑。虽然战争爆发时确实存在腐败现象,但具体到炮弹装沙子这一说法,实际上是对清廷的误解。
展开剩余65%深入考察历史细节可以发现,当时北洋水师各舰配备的炮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:一种是实心弹,另一种是开花弹。开花弹正如其名,命中目标后会爆炸开花,因此弹头内填充有火药。而实心弹又称穿甲弹,其设计原理是在炮筒内安置炸药,弹头内很少装填火药,更多是使用沙子、泥土等作为配重物。实心弹的主要作战目的是击穿敌舰船体,使其进水沉没或被迫返航维修。
这种实心弹在对付传统的木制战船时效果显著,但在面对日本先进的铁甲战舰时,其杀伤力就大打折扣了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军工企业——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,由于技术水平有限,只能生产这种实心弹,而无法制造更具威力的开花弹。北洋水师各舰装备的开花弹,还是在从英德等国购买军舰时随舰附赠的,数量极其有限。
位于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大炮雕塑,至今仍在默默诉说着这段历史。由于开花弹必须依赖进口,而1891年清廷户部又下达了禁止购买外国军械的命令,北洋海军只能使用质量堪忧的国产弹药。直到中日战争爆发前夕,天津机器局才仓促开始日夜赶制开花弹。在技术本就不过关的情况下,其产品质量可想而知,不仅性能低劣,产量也极其有限。
因此,在北洋海军出征之前,中日双方的火力配置就已严重失衡,这几乎注定了战争的结局。据北洋水师总教习、德国人汉纳根在战后提交的报告记载,刘步蟾指挥的定远舰在开赴大东沟战场时,仅配备了55枚质量低劣的国产开花弹。平均下来,每门主炮只能分到十余枚开花弹,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就能耗尽。之后就只能发射那些对敌舰几乎构不成威胁的实心弹了。
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在遭受重创、弹药即将耗尽之际,眼见无法对日舰吉野号造成致命打击,毅然决定开足马力试图撞沉敌舰。不幸的是,在冲锋途中被鱼雷击中而沉没。战后日方统计显示,吉野舰在战斗结束后仍剩余1000多发开花弹。这一数字对比,充分暴露了双方在弹药补给上的巨大差距。
电影《甲午大海战》中的相关剧照,生动再现了这段悲壮的历史。实际上,甲午海战的失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军纪腐败。在北洋水师成立后的数年间,清政府沉醉于表面的太平盛世和东亚霸主的迷梦中,完全没注意到日本正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。到战争爆发前夕,双方实力已发生根本性转变:日军弹药充足、补给及时,而北洋水师却只能依靠落后的实心弹应战。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,战争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最大配资平台_证券投资系统_鑫东财配资机构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