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
秋
LIQIU
一叶知秋,万物收敛
01
立秋节气介绍
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名,也是四时八节里“秋三月”的启幕。此刻太阳沿黄道行至黄经一百三十五度,斗柄缓缓指向西南——古人称之“斗柄西指,天下皆秋”。自这一瞬起,天地间阳气由极盛而始收,阴气自下而上渐长,恰如《管子》所言“秋者,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”。若从物候深处细听,便能察觉风势已改:南风里的潮热减退,携来丝丝凉意;夜露开始凝白,草叶在月色下悄悄镀上一层薄银;高树寒蝉,声声由急转缓,似在为盛夏作最后的挽歌。
展开剩余70%02
立秋物候特征
古人把立秋切成三段光阴,称为“三候”。
第一候“凉风至”——暑夜里忽然掠过的一缕风,不再是滚烫的喘息,而像一把薄刃,轻轻挑开闷热的帘子;
第二候“白露生”——黎明未到,草尖、瓦檐、稻叶先悄悄挂起细小的水珠,月色一照,碎银般闪烁,仿佛大地在悄悄擦汗;
第三候“寒蝉鸣”——高树上的知了终于唱累了,声调低回,带着金属的颤音,一声递一声,把残夏的余火慢慢吹凉。然而切莫被这三候的“凉意”骗过,立秋往往仍踩在末伏的脊背上,“秋老虎”抖一抖金褐的皮毛,热浪便再度扑来。真正的天高气爽,要等白露、秋分之后,才肯稳稳入座。
03
立秋节气仪式
民间把立秋过得既讲究又热闹,五件“仪式”把节气的门槛抬得高高,让夏秋交替的一天像过年般喧腾。
一曰“贴秋膘”。苦夏难熬,人瘦衫宽,主妇们翻箱倒柜找出最肥的肉:五花三层、带皮羊肉、肥鸭一只,或红烧、或酱焖、或挂炉慢烤。老北京的炙子烤肉滋啦作响,油脂滴在炭上蹿起蓝火苗;江南灶台上一锅腐乳汁炖肘子咕嘟半日,肉皮颤巍巍映着灶火。饭前先上秤,饭后复称,若分量见长,全家拍手称“膘贴得牢”,老人还要再添一勺汤汁:“再长二斤好过冬!”
二曰“咬秋”。立秋仍伏,暑痱易生,于是抱起一瓤冰镇西瓜,对准月牙刀口“咔嚓”一口。江南称“啃秋”,市井小儿围着井台比赛谁啃得干净;南京人摆“瓜山果海”,西瓜、香瓜、山芋、玉米齐上阵,啃走最后一丝暑气。老人道:“咬得瓜皮响,秋痱不上脸。”
三曰“晒秋”。湘西、皖南、赣北山高地湿,立秋日头毒辣,正好把夏收的斑斓铺陈。篁岭人家屋顶层层竹匾,红辣椒似红海,黄玉米若金浪,南瓜切片排成太阳;凤凰吊脚楼挑出长竿,挂满红米椒与烟熏腊肉;侗寨禾晾架上的糯禾把垂成金色瀑布。晒匾前要祭谷神,撒三把新谷朝天;傍晚留一捧粮在屋顶,叫“给天尝新”。远远望去,整座山成了巨幅调色盘,人称“屋顶上的中国”。
四曰“称人”。清宫旧制,内务府造办处特制“金龙大秤”,太监抬杠、皇子皇孙排队站藤筐,斤两记入“年例档”,体重增者为“福壮”。民间简化为村口老槐树下悬一杆大秤,孩子钻进箩筐,秤砣一落,众人齐喊“称心如意”;若比去年重,赏一串铜钱买糖,若轻了,罚喝一碗桂圆红枣汤补补。
五曰“祭土地”。立秋卯时,露重土润,正是“土地公睡醒”的时辰。家长赤脚捧三碗新米饭、一壶米酒、一方猪肉,插三炷青香于田头,割第一把稻穗或掰第一棒玉米置于供案,口念“新粮敬旧神”。孩童绕田埂撒草木灰,唱“虫走蚁走,莫吃我谷”;最后举酒酹地,请土地“喝个饱”,保谷穗弯腰、仓廪丰登。
立秋
立秋也是调整生活节奏的节点。中医把此时称作“长夏”,宜“少辛增酸”,多吃百合、银耳、芝麻、梨股票配资平台怎么样,养肺润燥;起居上早睡早起,与鸡鸣同步,让阳气顺利收敛。若说春是生发,夏是成长,那么秋就是沉淀。一片梧桐落下,便惊动了整个秋天。愿你在渐起的凉风里,把焦躁收一收,把喜悦收一收,像谷穗一样低头,像果实一样饱满。今日立秋,与万物共赴一场丰收的约定。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最大配资平台_证券投资系统_鑫东财配资机构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