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月笙这个名字股票期货配资,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,他的身影在近现代历史中颇为显赫。然而,围绕着这个人物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。有人认为他对百姓宽厚仁爱,乐于助人,且与兄弟情深,在抗日战争时期坚决不做汉奸,是真正的英雄;也有人指出,他在上海滩一手遮天,指使手下做尽恶事,而他所宣扬的“乐善好施”也不过是从别人手里搜刮了十块钱,再拿出两块钱来施舍。总的来说,杜月笙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。
无论如何,曾经在上海滩风光无限的杜月笙,确实在那个时代的上海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。正如俗话所说:一个人发达时有多风光,落魄时就有多凄凉。杜月笙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社会的冷暖变幻。年轻时,他在上海起步迅速,广交社会名流,风头一时无两,甚至有人夸赞他“春申门下三千客,小杜城南五尺天”,足见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。然而,随着时光的流转,年老的杜月笙却遭遇了命运的捉弄。在他一生的巅峰期过后,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,而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,低声下气地向他人借款,这样的境遇和往日的光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展开剩余67%1949年4月,杜月笙带着全家逃亡香港。虽然他在上海拥有深厚的根基,但到了香港,早已失去了曾经的风采,像是一只虎落平阳的猫咪。此时的他,不再是上海滩上叱诧风云的“杜大哥”,也没有了从前的朋友们的支持,成了孤立无援的外来者,连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。杜家的一大家子惯于奢华,而失去收入后,他们的生活迅速陷入困境,不久后便捉襟见肘。至于杜月笙烧掉所有欠条的传闻,这也不过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罢了。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,即便他手里握着欠条,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买账。
由于家里吃紧,杜月笙只能卖掉自己的房产,但他并没有及时进行节省,导致固定资产渐渐卖光,用尽了所有的积蓄。曾经叱诧一时的杜月笙,此时只能低声下气地四处借钱。起初,朋友们出于情面,偶尔帮衬几次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即使是曾经的贵族地主,也开始力不从心,杜月笙渐渐感受到了周围人眼中的冷漠。
尽管如此,杜月笙并非没有真正的朋友。在他最困难的时刻,有两个人的帮助让他感动不已。第一次发生在快过年时,当时杜月笙手头非常紧张,连年货都买不起,决定向银行借款。于是,他用自己名下的房产抵押了30万元,但银行因了解他的历史而拒绝了他的申请。此时,杜月笙的好友钱新之得知消息后,毫不犹豫地拿出了30万元帮助他。钱新之不仅是江浙地区的财阀之一,还是与杜月笙有深厚交情的老朋友。1949年之后,钱新之也逃往香港,之后又转赴台湾。而杜月笙对此深感铭记,真正的友谊是在困境中才能体现出来,这份情谊一直深藏在杜月笙心中。
第二个让杜月笙感动的借钱经历,是来自刘航琛。刘航琛与杜月笙并不算亲近,甚至没有见过面,二人只是通过几封书信有所往来。刘航琛是四川王刘湘麾下的“财神爷”,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实业家,财富之巨,足以与国之重器相提并论。1949年之后,刘航琛先是逃往台湾,之后定居香港。当杜月笙感到无助时,他决定试试刘航琛,去求助这位虽未见过面的朋友。刘航琛不仅没有半点迟疑,还爽快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支票,递给杜月笙,并说道:“150万以下,杜先生您自己填;150万以上,告诉我一声就行。”这笔慷慨的援助,不仅解决了杜月笙燃眉之急,还让他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。这一场雪中送炭,不仅解了杜月笙的困境,也让他为友情所动容,眼眶湿润。
老话说得好:“看一个人有多少真朋友,最好的办法就是借钱。”生活中股票期货配资,总有许多人在人前装扮自己,但真正能够在困境中伸出援手的人却并不多。那些在你风光时围绕着你的朋友,很多也只是看中了你的成功与地位,然而只有在你落魄时,才会真正看到哪些人是真正关心你的人。杜月笙的晚年,让他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最大配资平台_证券投资系统_鑫东财配资机构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