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头条做创作第二期免息炒股配资
中国,作为拥有数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国,一直是世界上文物丰富的大国,拥有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其中,最为珍贵的文物,多数被历代皇室严加收藏。众所周知,圆明园曾收藏大量珍宝,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大规模掠夺,至今不少珍品流落海外,未能收回。除了圆明园,紫禁城内同样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,这些文物曾被视为皇室的私有财产。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,清朝覆灭,民国成立,中国不再有皇帝,国家政治体制开始从“私天下”逐步转向“公天下”,而紫禁城内这些文物的属性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。
一、难以转变的公私观念
中华民国的诞生仅仅标志着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开始,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变革都会顺利实现。尽管早在清朝末期,西方博物馆的理念已经传入中国,像张謇这样的实业家也呼吁皇室学习西方,开放紫禁城,设立“皇家博物馆”,但皇室对此显然并不接受。不可否认,根深蒂固的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封建皇权观念,令皇室私有的理念深入人心,不仅皇族成员坚信文物是皇家的财产,普通民众也认同一切皆为皇帝所有。让皇室将珍藏公开展示,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虽然皇室坚决不对外开放藏品,但自晚清以来,特别是圆明园被毁后,众多珍贵国宝级文物大量流失海外,给爱新觉罗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当然,部分文物并非流失海外,而是被转移到国内一些权贵家中,成为他们的私有珍藏。总的来说,无论是火烧圆明园还是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,清政府拒绝公开保护的国宝级文物却遭西方列强大规模掠夺,这对中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。
展开剩余81%火烧圆明园
1912年,清帝国在革命党人的奋起反抗下轰然倒塌,民国政府效仿英国做法,给予皇室优厚待遇,允许末代皇帝溥仪继续居住紫禁城。此时紫禁城仍收藏着海量文物,民国政府虽将其视为国家保护对象,但因皇室仍居其中,无力将文物收归国有,只能暂时任由皇室保管。没想到,这一局面反而加剧了文物的流失。
退位后的溥仪依旧居住紫禁城
二、文物流失严重
1914年,政府为应对文物流失海外现象,颁布了《限制古物出口令》,首次通过法律明确将文物纳入国家管辖范围。但由于紫禁城内文物的公私界限尚未理清,许多文物被皇室成员、宫中太监甚至部分小官员以各种手段偷运出售。1912年,熊希龄在热河发现大量文物从残破的热河行宫中被盗卖,内务部遂派员将十余万件文物运回紫禁城。熊希龄提议将这批文物纳入新成立的“古物陈列所”,并于1914年10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,这可以视为中国现代博物馆的雏形。
热河行宫
即使在文物流失严重的情况下,热河行宫仍藏有十余万件藏品,紫禁城内的文物数量更是庞大。1916年,国务总理段祺瑞组织人员清点,发现紫禁城内藏有约70多万件珍贵文物,价值连城。这些文物理应属于国家公有财产,但在当时复杂的政治与法律环境下,民国政府对这批实质上的皇室“私产”难以妥善处理,局面十分尴尬。
由于民国财政困窘,政府难以按原定计划每年拨付400万元供皇室使用,导致紫禁城内“小朝廷”财政吃紧。清朝已灭亡,但皇室仍旧按大清时期的奢侈标准生活,没有稳定收入来源,经济压力巨大。为此,内务府开始秘密将宫内文物偷卖给外国银行和企业,从中牟取暴利。久而久之,北京城内无人不知宫中贩卖文物的事,《申报》甚至公开刊登了部分售卖文物的清单。尽管如此,皇室仍坚称这些文物属于私人财产,民国政府中的前清官员对此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到了1924年,局势终于出现转折。这一年,冯玉祥军队攻入北京,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,同时大量修改《清室优待条件》,取消了皇室的高规格待遇。溥仪被迫带领皇室成员仓皇离开紫禁城,未能带走任何文物或财物。
影视剧中溥仪被赶出皇宫
三、由皇宫到紫禁城
溥仪出宫前,民国政府因在文物保护上的无力作为,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。由于《清室优待条件》保障皇室私产,且紫禁城内文物难以界定公私属性,政府一时难以介入管理。1924年条款修改后,政府开始积极参与紫禁城文物的保护工作。尽管条例仍承认部分文物为皇室私产,政府只能实施特别保护,但溥仪此时已形同“丧家之犬”逃离皇宫,政府的“特别保护”含义显而易见。11月7日,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,召集皇室成员清点紫禁城内文物。委员会决定将宫内所有银两归还皇室,除少数有收藏价值的元宝外,其余文物一律划归国有。
紫禁城内珍贵文物
部分皇室成员仍不甘心,试图以回宫取暖衣物为由,携带文物出宫,但委员会严密监管,明确规定除个人私物外,所有文化历史相关物品禁止携出。尽管如何处置文物的问题在委员会内部引发争议,最终还是决定设立永久性的独立机构进行保存,并对公众开放。1925年10月10日,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,这一天正好是中华民国国庆,政府选择此日开馆,既有象征意义,也含政治考量。经过十余年波折,紫禁城内文物终于完成了从皇室私产向国家公产的历史性转变,至今仍是向公众开放的全国最大博物馆。
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
文史君说
紫禁城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居全国之首,事实上紫禁城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不可移动文物。自1860年至1925年间,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或被本国权贵私售,至今仍有许多遗失海外难以追回。幸好当年有许多有识之士不懈努力,才促成故宫博物院的建立,使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得以完整保存并展现于世人眼前。
参考文献
姜舜源:《古物陈列所成立前后》,《紫禁城》1988年第5期。
季剑青:《“私产”抑或“国宝”: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》,《近代史研究》2013年第6期。
(作者:浩然文史·小太阳)
本文为浩然文史原创文史科普作品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
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,谢谢!
浩然文史是由博士团队打造的文史科普自媒体,是全网主流平台的优质历史类作者。
让专业历史更有趣免息炒股配资,让有趣内容更有深度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最大配资平台_证券投资系统_鑫东财配资机构观点